我想,台灣島內的民眾自有公評。
每次談及智能製造,雖然觸角不同、思路廣闊,但是大家都認同,未來的製造一定是自動化程度相當高,信息化與自動化的整合,對於產業的競爭力有著大幅度增強,而這一切都要基於融合。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,在高度自動化的機器人時代,我們如何去理解“智能化”所給我們產業工人帶來的價值與挑戰。
在我非常有限的認知裏麵,“智能”一這個形容詞基本上隻能用於有思想、有創造力的人類自身。目前的係統,隻是人類智能的結果。中國的工資成本平均每年上漲19%。
美國一些地方的工資水平與中國相比也隻高出7%。自動化程度的提高,勞動力成本在產品生產的總價值方麵所占比例越來越少。
我認為這次新技術包括人工智能、大數據等所帶來的是一次變革的機遇,企業要通過技術創新,將其轉化成經濟上成功的新產品和服務。
不然的話,我們隻能接受經濟可能長期衰退的風險。美國農民的大豆和小麥將售不出去。
空客將取代波音,大眾將取代通用,“歐洲人成為贏家”。德國新聞電視台8日則說,此前種種跡象證明,中國是特朗普政府的真正對手。
然而,現實是中國直到現在仍“安然無恙”。顯然,這並不是特朗普突然改變對中國的看法,而是在執行中國政策時,更加謹慎務實。
(作者:黑河老師白領)